天盈资本
1905电影网专稿 一期一会,追光动画又一部作品在暑期和观众见面,电影《聊斋:兰若寺》由《长安三万里》原班人马创作,是“新文化”系列的第二部作品。
它延续了追光动画的创作风格,但在形式上有所创新——该片采用故事集的叙事结构,还原了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的经典短篇集风格。
从串联全片的主线故事《井下故事》,到对五个《聊斋志异》经典故事的演绎,追光动画都不是“一人一故事”的分工。而且导演名单中,除了《长安三万里》的导演谢君伟和邹靖为众人所属熟悉,其他四位均是首次担任导演一职。
不过,熟悉追光动画的观众会发现,这些“新人导演”其实都是公司的资深成员。例如,《崂山道士》的导演之一崔月梅,自追光首部作品《小门神》起,便长期担任角色设计总监。
在1905电影网《对话》栏目中,崔月梅坦言,导演身份让她对创作有了更深的理解:“成为导演后,我对以往导演们的需求更能感同身受了。有趣的是,当我再回头做角色设计时,对角色的把控反而更快了。”
除了担任导演之外,她仍以角色设计总监的身份参与了全片所有故事的创作。“导演经验反哺了角色设计,各个环节其实是相通的。”崔月梅这样总结道。
我们跟随着崔月梅的讲解,再一次跟着电影,从《崂山道士》开始,游览这出《聊斋:兰若寺》。
01
从确定以故事集的形式出现后,团队就开始对排布有了明确的思路,以“情”为线索,5个故事的情感逐步递进,所以决定在《崂山道士》中呈现一个轻松愉快的故事,并作为影片的开篇。
对于80后、90后观众来说,《崂山道士》的故事并不陌生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,上美影厂就曾根据该故事创作了同名木偶短片动画。这个故事同样对崔月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于是,当她此次接到导演工作时,崔月梅就开始和主创团队一起思考,“我们希望有一些当代表达把传统故事做得更有趣。”
如何在既有故事剧本的前提下,用更当下的新技术和新视角去呈现呢?
为此,团队找了非常多的参考,从各种优秀国内外的艺术作品中吸取灵感,试图能为《崂山道士》的创作带来新可能。
在这个过程中,崔月梅留意到了过去自己做的毛毡制品。除了动画创作之外,生活中的她是一位手工制品爱好者,休息的时候也会做一些毛毡的小饰品。
她曾尝试制作一个月亮毛毡,起初仅用单一黄色毛线,但发现层次感不足,于是她就拿着毛线堆里不同饱和度的黄色,一点点掺杂在里面,最终的成品效果非常丰富,“当时就觉得毛毡是接近于笔触的表达方式,或许会很适合动画。”
而且在故事里,王承要学的法术是穿墙术,施展时会产生很多撕拉和穿透效果,“毛毡质感的一大特点就是粘滞性强,角色穿墙时,会留下很多毛发并产生粘滞的拉扯。比如他被藤条抽打时,脸上会抽打出一些毛;当他穿墙、拽动自己身体时,也会拉扯出很多毛。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毛毡材质的特性。”
但这一决定也为《崂山道士》的创作埋下了困难的伏笔——虽然整个篇章只有15分钟左右,但其毛发的渲染量却达到了长片的级别,单帧渲染时间长达10小时,角色制作的工作量甚至是长片动画《长安三万里》的几十倍。
最终,为了这个篇章,团队单独开发了一套流程,并进行了大量测试,以提高制作效率。
虽然影片由“1+5”的故事串联而成,且多个故事同步制作,但动画电影《聊斋:兰若寺》的制作周期长达四年,是目前追光动画最长的作品之一。
可见,团队倾尽全力,运用各种技术手段,将诡谲神秘的氛围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具象化,跃然于大银幕之上。
02
“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尝试如此卡通化的角色设计了。”崔月梅感慨道。
作为追光动画的开山之作,《小门神》正是以鲜明的卡通风格与观众初次见面。然而在后续作品中,这种风格逐渐淡出视野。直到《崂山道士》的创作,卡通化设计才重获新生,赋予角色更鲜活灵动的表现力。
“当年制作《小门神》时,我们的设计理念还很青涩。如今在塑造《崂山道士》及其他篇章角色时,融入了这些年积累的创作心得。”崔月梅解释道。
在《崂山道士》中,梨贩的设计别具匠心:高耸的发髻宛如梨柄,发带则化作两片绿叶。“从剪影看,活脱脱就是一只梨在卖梨。”
这种拟物化的设计理念同样体现在《莲花公主》中——圆鼓鼓的裙摆模仿花苞,头顶的绒球搭配翅膀,远观犹如一只采蜜的蜜蜂。
每个角色都经过反复推敲,确保从设计草图到大银幕呈现都尽善尽美。
特别是《画皮》篇章,其美术风格以宋画为基调,整体保持了古典优雅的调性,我们为“画皮妖”倾注了许多心血,“在设计图的时候比较顺利,但到了模型阶段,从二维转向三维造型时,我们进行了反反复复修改。”
团队力求保留国画的古典美感,但3D光影效果常常会冲淡这种气质。“我们对面部结构进行了精细调整,”崔月梅说,“最夸张的一次,两版修改肉眼难辨差异,只有投射到银幕上,才能捕捉到那决定成败的微妙变化。”
相较于这些本就由想象力碰撞出来的角色,历史存在过的蒲松龄的设计则是另一种讲究。
与《长安三万里》的创作如出一辙,在塑造这些兼具经典性与历史真实感的角色时,崔月梅带领团队始终保持着艺术创作者的敬畏之心。
设计伊始,团队便深入研究蒲松龄的历史画像,但这一严谨态度反而带来了创作上的两难,“我们既希望角色形象符合大众认知,又渴望赋予其更鲜活的艺术生命力。”崔月梅道出了这个微妙的平衡之道。
在《聊斋:兰若寺》的创作中,团队赋予了蒲松龄一个鲜明的形象特质——一位乐观开朗、热衷于讲述和分享故事的说书人。
“我们刻意为他设计了一张标志性的大嘴,”崔月梅解释道,“这不仅象征着‘走四方吃四方’的豁达人生态度,更暗合他作为故事收集者的身份。”
观众可以明显注意到,这版蒲松龄的牙齿设计得格外醒目,口腔结构也更为突出。“这样的夸张处理,既展现了他豁达乐观的性格,也隐喻着《聊斋志异》这部作品本身包罗万象的特质。”
这种创作理念将持续贯穿追光动画未来的作品序列。
从已官宣的《三国第一部:争洛阳》《水浒1:风雪山神庙》到《朝花·夕拾》,这些以真实历史人物为主角的作品都将延续这一设计哲学。
采访尾声,崔月梅特意留下一个令人期待的创作彩蛋,“在塑造这些经典人物时,我们既保持着对历史的敬畏,又大胆融入了创新表达。每个系列都将呈现出独特的视觉语言,让观众看到不一样的历史人物诠释。”
星速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